青春?这是一个熟悉的字眼,只记得当时和它亲密地接触过。青春,是那么的一个美好的词语。热火的青春。青春它也会发光发热,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故事里面有很多的不一样的主角,但却充满希望;如诗般的青春。在这样的青春中,充满了色彩和梦幻;绿色的青春。就像大榕树上面的叶子,茂密而有活力。最重要的是那绿绿的有生机的绿色,给予以希望,满树的希望,无限的希望,让人兴奋。
鲜花盛开的五月,青年们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有梦想、勇奋斗、敢担当,新时代的青年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进取的人生态度,接过先辈的旗帜,唱响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8090的一代们正在用他们的青春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付诸着汗与泪,成就一个个小梦想的时候完成一个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梦。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信中感叹:“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这封信甫一发表,持续半年多时间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共有6万多人参与其中。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1989年3月,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身亡,留下那一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像是平地传来一声惊雷一般。而理想主义的微弱之光从此彻底熄灭,青年人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进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九十年代,谈理想被逐渐开始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做法。 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整整25年之后,“潘晓”们的困惑再次引起社会注意,但所遭遇到的问题却天差地别。 2010年,韩寒出版《独唱团》,在卷首语中,他说:“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旅程。” 有人说,青年的心是这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这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那些属于青春期的迷惘、热望与忧郁,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而到了当下,青年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里,追逐着世俗所认为的成功,却依旧对诗意的远方怀有美好憧憬。房价、雾霾、交通、恋爱、工作、理想,如何调和,此时青年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一点都不亚于彼时。而不管如何回溯过去、缅怀青春,日子总是要顺顺往下的。 又到五四青年节,让我们向青春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