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刘菁 高皓亮 秦宏) 从“有女莫嫁王家郎、上年吃了下年粮”,到民风淳朴被称“好客王家”,江西上饶市横峰县姚家乡王家自然村这个百人村庄30年实践村民自治,把小小村庄建设成为无论身在何方的王家人乡情永牵之地。
一粒粒油茶蒲
劝学做好人
清明将至,王家村头油茶树再发新芽。于王家在外的子弟,乡愁正是那一粒粒泛着茶油香的油茶蒲。
“……村集体每年供应在校初高中学生二十五市斤油茶蒲,以抵(补)充勤工俭学任务。”纸张泛黄,用小楷一笔一画抄写的村规字迹依然清晰,封面“治村规约”四个大字下落款“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这是王家手抄成册的第一部村规,收藏在村小组。
劝学写进《治村规约》,这是全村人的共同约定。曾经的王家人寡户少、贫穷羸弱,一度有“有女莫嫁王家郎、上年吃了下年粮”的说法。1981年王家村被批准建制为自然村,开始摸索能够强村兴族的良方。
“村民规约刚开始就记在村小组会议本里。”作为首任村民组长,71岁的王有才回忆说。
手抄写下王家第一部成文村规的王有录已76岁。22年前,卸职副乡长的他回到王家,整理了村民小组会议本上记录的零散村约,形成16章85条《治村规约》,涉及村风民俗、邻里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
王有才话中透着自豪:“自从建村以来,没有发生一例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没有出现一户不良信用记录!”
一首外婆谣
托起村庄振兴梦
“文明接待进村人员,让进过王家村的人都觉得好客王家真好客。”2016年,王家重新修订《治村规约》,把“好客”写入规约。村规也从最初的手抄版变成了印刷版,还浓缩成72个字写在进村的白墙上。
王家变成“好客王家”,源自出外就业的王家子弟王寒。他发现,外甥女每次来王家总是赖着不肯走,“王家村小并无资源优势,唯有30年良好村风打动人,不如就此打造‘外婆村’?”
对这个“灵光一现”,2015年10月3日的王家村党小组会议记录道:“王家要发展必须改变思路,经党小组讨论,由王寒负责少儿成长教育基地蓝图规划设想。”3天后的村民会议记录本上记录:“决议成立基地筹建理事会。”2017年1月15日又记录“讨论成立好客王家发展有限公司……”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也因此加入了《治村规约》。
小小自然村办起的公司极富王家特色。全村27户人家、105个村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入股,最少不低于1万元,最多不超过3万元。现担任村民理事长的王有才有自己的理解:“引进投资更省事,但那样村民就没有了参与感,我们的目标是全村一起经营村庄。”
王家有遇事村民商量民主议定的传统,至今保留着5本自1981年以来的党小组、村民小组会议记录本。王家自然村党小组长王华说,前不久村里想新上一个水上娱乐项目,村民大会上有人提出还有一些安全隐患没解决,所以规划就做出了调整。
开门迎客的王家不仅迎来了孩子还带来了大人,农耕体验、夏令营、亲子游等全面开花,去年头一年运营就收入100万元。开农家乐的王有贵年初酿了1000斤谷酒,不到年底全部卖光,全年利润十多万元。
走到天南地北
也系着故乡的根
山上的油茶林送一个个王家的年轻人走出村庄,如今,村里每两户人家就有一个中专以上学历的学生。《治村规约》还对村民回报乡村齐力建好王家做出了约定。让王华自豪的是,这些子弟离村不离心,让王家拥有一颗“智慧云大脑”,即便长期不在村里,也时常为村庄提供“云服务”。
从王家村走出去、在上海当软件工程师的王昶敏、在横峰县城工作的王玉婷和正在读大学的王佳鑫,把“好客王家”的微信公众号做出了名堂,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互联网上认识了王家。春光满目时节,浙江、上海等地的远方客人慕名而来。
“户口进了城,心还牵挂着家乡。”一如王寒所说,不论是走出去的,还是留在村里的,王家人都认定,只要生在王家就永远是王家人,就有建设好客王家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