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网

都昌发布
发表于: 2018-11-28 18:00: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滋养着人民的精神家园。

时代的变迁,也带来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和群众文化生活的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来,赣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内生活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变革带来的福利,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创作活力充分显现,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文化遗产得到有力保护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示出无限魅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新动能。


发展丰富精神生活

文化惠民好戏连台

寻乌县澄江镇北亭畲族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

上世纪80年代初,赣南广大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都是很稀罕的事,每天吃过晚饭,左邻右舍都会聚在有电视的家庭一起看。”谈起这事,信丰县大塘埠镇居民徐师傅回忆说,那时的电视也只能收到两三个台,因信号差,画面颗粒度粗不说,还很不稳定,动不动“闪断”,为了能多看到几个频道和增强画面的稳定性,只能安装户外天线。后来,电视天线渐渐增多,在村庄的房顶林立,就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图景。

如今,彩电已经是农村普通家庭的标配,户外天线也换成了小型卫星接收天线,绝大部分家庭已经看上了卫星直播节目,有的还上了高清。赣州连续多年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纳入民生工程,至2016年底已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40.8万户农户看电视难的问题。农村家庭通过“户户通”能够免费收听收看到58套电视和44套广播节目,真正感受到这项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

如何破解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较单调的难题?赣州历届各级党委政府都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2015年以来,赣州以深化创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新起点,率先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试点,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全市283个乡镇设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0%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中心),建有农家书屋3515个,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扶持和培育了2000多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超百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各地。如今在广大乡村,夜幕降临后街道不再冷清,时常是灯火通明,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居民都说有了在城市生活的感觉。随着互联网联上乡村和千家万户,赣州市还创新实施了“农家书屋+电商”工程,盘活了农家书屋资源,让农民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融为一体。

赣州市第三届文化惠民周

在市中心城区,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016年起,赣州坚持文化惠民“不设围墙”,常态化开展活动,每周举办两场文化惠民演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周末除逛街、看电影外,赣州市民有了更多选择:白天到黄金广场看“文明风采 百姓舞台”文艺汇演,晚上走进剧场看“文化惠民 精品共享”赣南采茶歌舞剧。群众演戏、演群众戏、请群众看戏,成了赣州文化惠民的一大特色。其中,精彩的文化惠民周系列活动,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每年年初让上百万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盛宴,体味最浓烈的新春年味,感受赣南文化的魅力。


发展锻造文化品牌

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8月29日,根据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改编的电影《八子参军》(暂定名)在北京正式签订了拍摄合作协议。影片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著名编剧董哲执笔,将于12月3日在赣州正式开拍。这是赣州锻造文化精品的又一大盛举。

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八子参军》剧情源于当年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一家八兄弟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革命历史故事。2011年,赣南歌舞剧院将此改编成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从此,《八子参军》在国内广为人知并享有盛名,先后荣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

《八子参军》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为赣州文化品牌打造树起一座新的高峰。回望赣州精品迭出的文化发展之路,正是改革开放激活了禁锢的思想,打破了僵化的体制,催生了创作的热情与活力,结出了赣州文艺创作的累累硕果:《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快乐标兵》等优秀剧目唱响大江南北;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在国家大剧院等成功演出40多场,其舞蹈片段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各地精心创排的一批文艺精品,如兴国县山歌剧《老镜子》、兴国山歌《等着你》、会昌县采茶戏《畲山情歌》、安远县采茶小戏《圆梦九龙山》等,均获国家级奖项。此外,赣州影视剧创作大作频频,电视剧《毛泽东寻乌调查》即将上映,为明年冲刺“五个一工程”打下扎实基础;动漫创作后来居上,《红游记》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改革开放以来,从赣南这片红色土地上,还走出了张曼君、龙红、杜欢、杨俊等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

赣南采茶戏唱响全国、扬名海外,得益于赣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创新工程。赣州不仅出台了《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实施意见》,在设施设备、活动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还积极开展采茶戏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充分激发了全民学、看、演采茶戏的热情。


 聚力传承保护

文化遗产破茧成蝶

如今,前往龙南、安远等县参观客家围屋、体验客家文化的游客,将不再如早些年那样遇见冷清、破败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修缮一新的围屋、挖掘拓展的内涵和热情周到的服务。2017年,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南客家围屋抢救性维修保护实施方案》,计划投入近5亿元,用3年时间分批抢修全市113处围屋。目前,赣南众多围屋得到了很好的维修和保护,并开发为景点景区,以崭新的姿态与游人见面。

关西新围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围屋住户陆续外迁,散落在赣南大地上的一座座古围屋,由热闹逐渐变得冷清。2012年,赣南围屋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1月,赣州市有关部门对全市围屋现状开展了全面普查,目前,全市保有围屋589处。为切实加大对客家围屋的保护力度,赣州市启动《赣州市客家围屋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今年6月以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3次审议。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即将颁布的这部地方立法,无疑将把赣南客家围屋的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在保护客家文化的同时,赣州市积极开展《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工作。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五个战略定位,其中一个,就是要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赣州市以此为契机,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3亿多元,使236处革命遗址得以修缮。以赣南为核心区的原中央苏区的革命遗址修缮工程成为全国样板。

以高大坚固著称的燕翼围

赣南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祖祖辈辈客家人除留存下大量文物古迹外,还传承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州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全力做好普查、认定、登记、申报和保护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赣州客家文化保护工作上升为国家关切。赣州市以此为契机和抓手,组织编制《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于2017年1月获文化部批准实施。目前,赣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108项、市级165项、县级556项。以非遗为核心的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正由以项目、局部、个体为主,转向以全面、整体、全民为主。


深化改革创新

文化产业强筋壮骨

不久前,“赣坊杯”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在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驻市和市属部分高校及该文创园的10支乐队参与了演出,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前来助阵、观演,整场音乐会洋溢着如火的青春气息,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赣坊杯”首届大学生音乐节

  通过改造,原赣南纺织厂旧厂区华丽变身为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汇集了创客空间、创意设计、书画艺术、影视动漫、手工艺作坊等新兴业态,因其独特的工业文化和现代元素,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受到追捧,目前入驻文创企业110余家,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从老旧工厂到文创园区,原本并无关联的两件事物,却因文化这一纽带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既是对赣州老工业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创新。赣州重点培育和扶持宋城壹号、赣坊1969、上犹油画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加快我市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推动着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赣州基本形成了以文化创意、印刷包装、视听设备制造、玩具生产、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对GDP的贡献率稳步提升。赣州市努力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低碳型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入库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683家,1个国家级、14个省级、1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基地);3家重点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赣州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

  在做大文化产业蛋糕的同时,赣州不断推出创新举措,激发文化内生活力。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全市19个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并挂牌成立了演艺公司。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获国内16家剧院联盟单位签约,文艺精品《永远的歌谣》《长征源》等在全国巡演,走出了演出市场化的坚实一步。推动非遗进景区,将非遗活态传承融入文化旅游项目。赣州通过将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融入景区、开发非遗元素产品、在旅游景区开设非遗传习所等方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文化旅游升温,既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又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近年来,赣州依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一核三区”建设,厚植发展土壤,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事业也在交融共享中创新向前、茁壮成长,不断开创繁荣兴盛的新局面。



来源:赣南日报

文字:邱士冰

图片:网络

编辑:邹婷

32342.jpg (110.01 KB, 下载次数: 11)

32342.jpg
跳转到指定楼层

都昌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都昌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都昌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都昌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岚元
发表于: 2018-11-28 18:01: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馨蕊
发表于: 2018-12-4 21:48:45 | 只看该作者

小白一个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隐私条例|手机版|小黑屋|商务合作|

[loop]
{title}
{summary}……(阅读全文)

GMT+8, 2024-12-28 08:18 , Processed in 0.739420 second(s), 68 queries .

©CopyRight 2014-2016 DCXW.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都昌网 版权所有:九江市罗莎数码影视有限公司

( ICP备案号:赣ICP备1400632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