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都昌网友 于 2017-6-18 16:08 编辑
石树围屋村 凝聚民心的地方 历史的车轮总是无情的碾压一些事物,当回头看这些事物时,难免会让人心生遗憾。石树围屋,一座存活于世300多年的大宅子,早年的光辉已不复存在,当即便破败,也能给现代人带来震撼! 今年六月的雨水较之往年有些多,给出行带来了不少的阻碍。或是内心潜在着一颗探索的心,总喜欢到处行走,发现一些藏匿于市井或者山野的不同景物。 许久前,总是听到朋友们讨论汪墩石树村的大围屋,之前也寻找过,但由于对当地地形不熟悉,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好在这次有身为汪墩本地人的胡哥当向导。 车子穿行在都蔡公路上,时而大时而小的雨点不断的拍打着车窗,不一会,车子就拐进了村道上,有了胡哥这位当地的导游,不一会就找到了向往许久的石树围屋。 车子一停稳,我就迫不及待的下车小跑到围屋的门院前,跨过门院,几只悠闲的土鸡看到有行人的脚步,撒开花的跑走了。围屋的院子两边种满了翠青柏树,甚是让人肃然起敬。当站在主屋门前时,并没有很急迫的进屋去观察,而是站立在门口,细细打量着这个伫立在乡间的这栋将近300年的建筑。她的厚重、气势磅礴将我震撼。 踱步走近主屋,踏入一进门庭,庭院内用石头岩板有序的铺满了,四周则是下水通道,四周的雨水会顺着瓦渠流到沟内,而这些沟并不是单独的沟,和现今的下水道一样,所有的沟壑都是连通全屋的,虽然这样的结构设计在其他的古宅中是常见的,但内心还是不得不服300年多前古人的智慧。 进入二进门庭时,东西厢房反倒是吸引我们的注意,穿过一条黑暗的过道后,一个南北向的大长天井吸引的我的注意。雨水从灰瓦上急促的落下,准准的落进下水道里,幽长的天井对应着幽长的井口,甚为壮观。 虽然很多屋内都废墟四堆,而在我蹲下拍这个长长的天井时,发现东边的一个厢房内,居然还摆放着一张古式老床,由于下雨,比较昏暗,房间内又不通光,说实话我是有点害怕进去拍照的,只好按下快门,通过镜头来看看床的形体了。 穿行于这栋300年前而修建的大宅子,站在院落当中,眼前仿佛出现了几百年前,村民们来来往往的画面,朴实的村民们,牵着小孩,在门口劈柴烧饭,东家的鸡跑到西家下蛋,西家把鸡蛋还给东家。北房的小孩,跑到东房来,找小伙伴一起到院子里玩.... 闹中的这些画面,像电影一般闪现而过,心中暗想,若生活在哪个年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呢?当梦回乾隆年间,住这样的房子又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时光不许我们回头走,顺势而下的时光总是无情的摧残着我们美好的遐想,藉由细雨,人难免会伤感会悲情,当看着曾经这么一大栋宅院经过时间的摧残,变成而今这副破败的景象,不免让人心生遗憾。当这么一大栋庭院静卧乡土间而无人问津、打理,肆由他慢慢破败实属不该! 这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近300年,当面对这一栋深庭大宅院,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养在深闺无人知,这栋大宅院占地约11亩,近7200多平方米,是一幢拥有大、小房间138间,大天井48个,小天井难于计数的砖木结构的四间、六进棋盘屋。廊檐门窗,雕梁画栋,通道幽深,迂回曲折,室内采光,安排合理,八面通风,晾晒方便,晴可遮阳,雨可避雨,进入圈内,如人迷宫。此幢古宅,距今251年,曾入住户44户,280余人。 当看着这些数据时,再看看现场的真实情况,内心除了震撼外,更多的是遗憾。穿行在围屋的巷道中,到处都是破败的痕迹,虽然该屋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更多的是希望能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将这保存较为完好赣北民居好好修缮一番,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围屋的故事。 石树围屋村的来源:元世祖21年,岁次甲申,即公元1284年,吴原道从余干英山到星子白鹿书院读书游学至都昌石甲山,入獒于石姓,后择附近洴井重新安家立户,并在村前竖一石碑,至今仍存,表示对岳丈石姓的崇敬和纪念,还嘱咐后世子孙要永远与石姓和睦相处。自此子孙分支搬迁繁衍建村,均在村名前一“石”字,如石树村、石家湾村等等。至原道第15代孙吴文璧由经商成为景德镇有名窑户,家道巨富,遂在村南购置担田(约11亩)建房,唯有东面中间有黄姓0.7亩水田坚决不肯割舍,扬言“金不换”。对此并没有动摇建房者的决心,于是精心设计,围田四周建天井,上留天窗,阳光雨露照旧,并设计一侧门,留以通道,使田方耕作进出方便,又不影响宅内安全。黄姓传到第二代,还是将田卖给了吴姓屋主,使古宅得以完整。大屋建成后,吴文壁聚族而居,鸡犬之声相闻,睦邻相处泰然,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丁,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南边圈,一幢雄伟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石树吴村,现在农村有112户,650余人。 鄱湖之都 墨一先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