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橙黄橘绿时。
朋友从橘乡来,给她带了几篓包装精美的橘子,个匀,色黄,味道甜。洗净,摆在水果盘里。这普普通通的水果,儿子表现的总是不屑,也难怪,眼下的孩子,个个都像小皇帝一样供奉着,谁还稀罕这橘子呢,她的心落寞了,瞬间,有了作家张洁《挖荠菜》的感受。
屈原《橘颂》里写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张九龄在一首诗开头也这样描写:“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她知道,橘子生南国,要经历深秋的霜冷,才会味道甘甜。
她轻轻地剥了一个橘子,露出了橘子瓣,就像漂亮的小灯笼。她含笑地数着:一瓣,两瓣,三四瓣,八瓣,九瓣,十瓣。儿子好奇地凑过来,还以为她发现了什么新物种,原来,妈妈在细数橘子有几瓣。
捧着手里的橘红,她的思绪又一次风雨兼程,回到了三十年前的老家。那一年,她一如儿子那么大,在县城里读书,是住校生。每个星期,她都会回家拿一次腌菜,再取一点零用钱。有时,遇上父母手头宽裕,每周会给个三块五块的,有时,就只能拿上个块儿八毛的。这些钱,她是不会乱花的,一般开支如下:遇上学校停电,买根八分钱的蜡烛,或者是买个笔墨纸砚的。她知道,父母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不容易的。
那一定是个深秋的季节,她回家了,穿行在大大的县城里,她如一粒草芥。在城南关,她看到一群人围着个小摊子,一看,才知道是卖橘子的。那时,交通不便,南方的水果很少在北方销售,大家都觉得新奇,像看稀罕物似的。她也凑过去了,她有了购物的欲望,此时,她的口袋里有省下来的几毛钱。
一到周末,奶奶和弟妹算着时间,总是会到村北头接她,每次从县城回来,她总是会给奶奶和年幼的弟妹买点零食的,有时是几粒水果糖,有时是几截米花棒,有时是一小把糖豆,小小的她,不想让弟妹接空的。
她斗胆凑到橘子摊前,一问价,七毛钱一斤,她也不知道一斤有几个,自己身上的钱又能买几个。她小心地捡了两个橘子,胆怯地放在小贩的秤盘里,二两重,她摸索出两毛钱,买下了橘子,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橘子,也是第一次买橘子。
那天,天快 黑了,父母才收工回家。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她把手洗干净,像举行盛大的仪式,变戏法似地拿出这宝贝似的尤物,她诚惶诚恐地剥开橘子,橘子熟了,一瓣一瓣的,就像晶莹的玛瑙,她懂事地把其中一个橘子先给奶奶,她和父母兄妹再分另一个,她细心地数了数,一瓣,两瓣,三四瓣,八瓣,九瓣,十瓣。奶奶舍不得吃,又把几瓣橘子分给了孩子们。那天晚上,在北方小院里,他们幸福地吃着两个小小的橘子,一瓣一瓣,含在嘴巴里,全都甜如蜜。那清香的橘子味道,弥漫在小屋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每到橘子红了的时候,她的脑海里,总会回味着一瓣一瓣甜如蜜的橘子。她要让孩子知道,一瓣一瓣的橘子,就像幸福和快乐,只有与人分享了,才会更加香甜。
(朗诵:王岩,原作:张昱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