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家谱是与国史、方志同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有人说,家谱是慎终追远,寻根思源,增强家族亲和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有人说,家谱是弘扬祖德,传承祖训的不朽圣经。曾任都昌县教委主任的查崇兰先生退休后,先是参与都昌查姓联续家乘,渐渐瞩目于查姓文化的研究,算是找到了老来怡神的一个“文化活”。丙申之夏,查先生馈我一本他编著的《查姓文稿》,这本推介查姓文化的著述十八万余字,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在2009年9月初版后,于2010年12月再版,可见此书在查姓人家影响不小。随后,崇兰先生捧出2015年编纂的精美的十二卷线装本《中华查氏总谱》示我,阅后,令我感佩良多。“天下查姓是一家”,这本总谱是汉族查姓人共同的谱牍,崇兰先生担任执行主编,让我更是觉得查先生参与其中的老有所为了。作为一个外姓人,我触摸《中华查氏总谱》,吮吸着其间漫散开来的文化气息。
查崇兰(右二)与谱文化研究学者合影
百家姓各有其源,查姓人起源在哪里?查姓出于姬姓,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年-前652年在位)伯禽的后代,鲁国鲁庄公之子姬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他受封于查邑,便以邑为氏。查邑隶属于济阳,故有“济阳世家”之说。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查姓出自楚王的芈姓,抑或姜姓,但比较一致的说法还是查姓出自姬姓。查姓尤以安徽、江苏为多,现在全国有近百万查姓人口,江西都昌有近二十个查姓村庄,人口约七千人,以三汊港镇、万户镇查姓人口为多。而香姓源于查姓,香姓家谱有着这样的记载:南宋末年,太子太保查开祥同文天祥、陆秀夫等股肱奄奄一息的偏安宋室。公元1279年,遭元兵围剿,查开祥护帝突围,兵败隐于广东东莞茶山。为免遗祸乡邻,查开祥忍痛易姓,将“查”下一横置于顶部,改为“香”姓,取后来居上之意。自此,查开祥成为香姓始祖。
查氏祠堂
后人续修族谱,总会辑录自古至今的本姓有名望者入谱。有的光彩照人,彪炳史册,让后裔引以为荣。查姓名人,论知名度自然要数“金大侠”金庸了。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袁花人,被誉为武侠小说家的“泰山北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取他十四部武侠长篇书名第一个字辑录的对联。金庸受聘为《中华查氏总谱》名誉主编第一人。“金大侠”是有宗族情结的一代文豪。1995年2月5日他在写给江西婺源凤山查传宦的信中说:“来函中所提及查氏家族渊源,我甚感兴趣,然而对家族历史我没有太多研究,所知有限,但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年自婺源迁浙江海宁,故我们应是本家。”如果放眼找寻查姓知名作家,金庸的海宁老乡、“九叶派”诗人穆旦(1918-1977,真名查良铮),山海关卧轨自杀的著名诗人海子(1964-1989,真名查海生,安徽安庆查湾人)也是光耀文坛的骄子。其实清朝查氏科甲最盛,康雍乾三朝有“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之说,查升、查慎行都曾获康熙御赐匾额“澹远堂”和“敬业堂”。当时也有因文获祸的,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因试题获罪。野史、笔记小说盛传查嗣庭所出的试题“维民所止”隐射“雍正”砍头,实际查阅正史,当年试题并非“维民所止”。查嗣庭因“文字狱”招来横祸,其实质是成了雍正打击朋党的牺牲品。当代香港实业家查济民、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制度的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等一大批查姓杰出人才令人称颂。当我从查姓家谱的故纸堆中翻检查姓女性的印记时,族谱多少留有旧时代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模糊背影。陈独秀的母亲查氏,在族谱中却是“名不详”,但其在男权世系的记载中却很清晰:查氏系安庆清廉堂查氏八十世查芳传之女,嫁怀宁陈衍中(字象五)为妻,育二子二女(陈独秀是其次子,字仲甫,谱名庆同)。无独有偶,投身革命的出版家邹韬奋的母亲也是“名不详”。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开门见山沉郁着笔:“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疼爱她的母亲去世时二十九岁,那年邹韬奋十三岁。
查良镛(金庸)
图片来源网络
查姓名人辈出,全国与查姓相关的名胜也不少,最有名的当属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查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权威工具书《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敬亭山,又称查山。”据考,查山得名与宋徽宗时光禄卿查远有关。查远镇守宣城,宅居山阴,世人念其威名,把敬亭山亦称查山。南齐山水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在这里写下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佳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先后七次登临此山,吟咏查山的诗有四十五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作为汪姓后裔,我时常会默诵李白的另一首同样写于安徽的名诗《赠汪伦》,而感念汪姓先人的重情厚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在现在的安徽泾县桃花潭镇,镇上的查济古村也成为探寻查姓文化的胜地。李白在赠别汪伦之后,他受查济村人查师谟(官至校书郎)所邀,来到古村碧山游历,并且留下了一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北京广和查楼、上海查山、浙江海宁金庸旧居赫山房等,也不失为彰显查姓文化的好去处。
浙江嘉兴查氏文史资料馆
宗谱书写的文本中规中矩,倒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活态家族史更有细节的体温。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纳具村,有一块查氏宗祠碑,该碑刻早在1985年就被列入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名录。碑刻记载查氏迁徙事,有“被洪武调北征南,我祖出故土率兵丁征战”数语。其实,当我们拂去碑刻的尘封,历史的滚滚烟云如此的撼人心魄。数年前,《中华查氏总谱》编纂委员会组织七十多人赴纳具村召开查氏宗亲联谊会。村民循着布依族礼仪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妇女敬酒乞福。纳具村村民户籍上是布依族,血脉里是汉族。当地村民诉说着族谱上没有记载的家族史,悲怀而激越。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派出一干人马开赴黔西南平叛,朱元璋给当时的统领一个锦囊,并降旨:没打赢平乱之仗不能拆看,违者杀无赦。平乱之仗打了三年,王师大胜。统领此时打开锦囊,原来是一通密令,大意是祝贺你们立功,你们不能班师回应天府,一律屯边戍守。此令一公布,当场“全军恸哭”。但圣命不可违,将官们回到老家带着家眷一起奔赴黔地。当兵的就地落户,娶妻生子,融入布依族,一代代繁衍下来。纳具村的始祖是一个叫“查平营”(平营为兵衔)的江西人。我想,若是小说家演绎“全军恸哭”,该是怎样一幅历史的边塞画卷啊!
家谱隐含着一些攀附假托的缺陷,后续者有去伪存真的功夫。我在翻阅查氏宗谱时,就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讹误。东晋名臣查椿龄是查氏族谱绕不过的一个人物。查氏后裔所称“丹阳世家”、“海陵世家”,就是指查椿龄的始迁之地和封爵之地,分别在江苏镇江和泰州。查椿龄(290-356)官至东晋安福殿侍中,皇帝近臣,职权如宰相,晚年退居九江匡山箬庐源(今柴桑区、庐山市一带)。历代查氏宗谱都载有“陶侃拜撰”的《东晋侍中查椿龄墓志铭》。查陶侃生平,他是生活在与查椿龄同一时代,且同一乡郡。但陶侃生于公元259年,比查椿龄大三十一岁,卒于公元334年,比查椿龄早离世22年,应该说不可能为查椿龄撰写墓志铭。倒是朱熹为查氏宗谱续修写序,确是言之凿凿的事了。
触摸任何一个姓氏瓜瓞绵绵的历史,都仿若在感知中华民族生生不灭的文化气息。抚摸精美的《中华查氏总谱》书匣,一代又一代的查氏后裔在未来时光的长河中,该会续书如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