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如此药效的蔓荆子究竟为何物?其实蔓荆子就是一种伏地或倾斜的多年生落叶灌木,高可达1米,枝呈四方形,长可达2米,全体密生细绒毛;叶为对生,常为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3厘米,背面密披灰色绒毛;花呈淡兰紫色,顶生或腋生;果实呈球形,黄豆般大小,成熟时为紫黑色。“它除了可用于治病外,还能治理土壤沙化,因此有‘固沙先锋’的美誉。”都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我国就开始利用蔓荆子防治风沙,其法宝就在于异常发达的根系。据了解,一株高仅为0.4米的蔓荆子,其2条水平根系分别可达4.2米和5.2米,贴地面有大量水平蔓生长,蔓上每个节处又会生出大量不定根。地上茎看上去很小的一片蔓荆子,其地下的网状根系覆盖可达1亩以上。
在1989年由星子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纂的《星子县志》中,记载了清雍正年间利用蔓荆子治沙的事迹: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起,星子当地开始大面积种植蔓荆子,并禁止采集。数年后,蔓荆子遍布沙山,使得山上的沙土遇风时不会被轻易刮起,风沙活动随之减弱,解除了蓼花池入湖水道的风沙淤塞之患。
防沙固沙蔓荆子
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蔓荆子能防风固沙得益于它的生长习性。蔓荆子耐旱、耐湿、耐低温且抗风力强,可谓“天旱不死,水浸不死”,一般洪水淹浸5~7天或是干早半月至1月,蔓荆子仍能生长。
此外,蔓荆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在-3~38℃,要求年平均降雨量不小于500毫米,并且性喜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种植土壤以疏松的砂土为宜,在土层深厚的沙土中生长尤为迅速。蔓荆子之所以能在都昌得以繁盛生长,也正是由于都昌境内的多宝沙山为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多宝沙山南北绵延数百里,面积有3.6万余亩,均被黄沙覆盖,是江南最大的沙山。
“都荆子”
由于蔓荆子与都昌多宝沙山的形成及演变密切相关,在当地有着漫长的种植历史,据史料记载:明初蔓荆子便列为赋税之源,清代多宝所产蔓荆子即以优质著称全国,因此蔓荆子又得名为“都荆子”。
随着都昌多宝乡人们对于蔓荆子防风固沙的认识日渐加深,出于保护植被、避免过度采摘的目的,当地每年都在固定的时间才允许人们上山采摘蔓荆子。“每年秋天,我们都有一个节日式的采摘蔓荆子的活动。”据在当地土生土长的曹梅介绍,“只要组织者喊一声‘去夺蔓荆子’,便会一呼百应。”
除了限制开采,都昌县在本世纪初也对蔓荆子的种植加大了投入力度,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蔓荆子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发展,现如今都昌多宝沙山的植被覆盖率重新达到了70%左右,蔓荆子在治理沙山的过程中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当地蔓荆子的采摘由多宝乡政府管理,并成立了资源管理协会,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来源:综合江西晨报、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