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网

国学
发表于: 2015-10-16 09:13:31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都昌:

峄 县 八 景


邵明思



古峄县的版图,分布着风光优美而各具特色的八大景观。 概括地讲,峄县八景是“三水三山脉,古洞加古台” 的名胜组合。即;承水环烟、许池绿波、湖口观渔、仙坛晓翠、青檀秋色、君山望海;仙洞悬云和刘伶古台。                                          


一、承水环烟


承水河(峄城大沙河)紧沿峄县西城墙南下,在城门楼前的一箭之地便是横跨承水的孺子桥。此处是台儿庄通往临城的官驿古道的咽喉要塞。

孺子桥的整体随着两岸的地势翘成元宝形;全长90米,高2.6米,桥面宽6.8米,有均高1.6米、宽1.2——1.25米不等的12孔桥洞排水;用清一色长条巨石与铁扣合缝的结构;坚固美观而实用。

旭日将升时,高大森严的城门楼与对岸的徐家楼、关帝庙等气势轩昂的建筑群遥相呼应。两岸杨柳青青,芳草如茵,清湛湛的流水穿过桥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在起伏跌宕的撞击中转化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漩涡。笼罩在河床的一团团蒸气漂浮在水面;追随者水流漩涡的转动而转动;呈现出层层烟环,就好像吸烟人在吐烟圈的情景。水蒸气精彩的表演,再配上鸟歌蛙鸣与咆哮的激流奏出和谐的交响乐。“承水环烟”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微妙的自然现象蔚成大观。

在承水环烟的景区,还蕴涵一个“景外景”,并成为流传民间的历史掌故。

孺子桥始建年代不详。据《峄县志》记载,明代弘治九年(公元1496)由峄县县令许承芳重建。在施工中,许县令委任一个姓李的典使全权负责。李典使又转包给自己的侄子具体负责操作。李家叔侄乘建桥之机,对上欺骗县官,抬高造价,对下打着官方的旗号,横行霸道地敲诈平民。巧取豪夺,发了横财。故而激起民愤,桥尚未竣工,“东窗事发”。老百姓联名控告李典使叔侄贪赃枉法,许县令大怒,把此案作为“严打”的标本,从重量刑;追回了赃款,把两名人犯关进大牢。

一位老石匠在桥北刻了十五只鲤鱼,其中七只鲤鱼头冲上,八只鲤鱼头朝下。他以李家叔侄“欺   (七)上、霸(八)下”的谐音为寓意,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建桥贪污案”刻在桥石上。

此后,这“七上八下”的鲤鱼图,便成为出门在外的峄县人互相联系的标记暗号。假如两个人在外地邂逅,都自称峄县人,但又互不相识,便以这个典故为主题,进行系列化盘问。

“峄县西门外,楼里什么楼?”

      “徐家楼。”

      “庙是什么庙?”

      “关帝庙。”

      “桥是什么桥?”

      “孺子桥。”

      “桥头的李家爷们好吗?”

      “不好。他爷们七上八下。”

    对上暗号,便证明是峄县老乡。




二、许池绿波


许池绿波源出许池泉;因此泉距县城十里,又名十里泉。十里泉主要由喷射如珠的“珍珠泉”、“玉珠泉”,毛毛细细般的“岭玉泉”、底色灰蓝的“罐口泉”,状如开锅的“沸鼎泉”映日辉煌的“金华泉”,簸扬状态的“筛泉”等十二个名泉组成,皆从平地喷水,各以各的表现形式共同营造异彩纷呈的水文胜境。主泉群周围还有几十个无名小泉,星罗棋布。默默无闻的当“配角”。在泉群的源头下,汇集一片平湖。湖边的“许池神龙庙”、“关帝庙”、“大佛殿”、“荀卿祠”及亭台楼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中;一道用天然石砌成的九曲桥横跨水面,并连接湖心亭,平湖四周,垂柳倒影,竹木亮青,以众星捧月之势,烘托着许池绿波。成群的野鸭、水鸟游戏湖中;特别是“时有嘉鱼,巨目长尾,别水无此……游聚亭下”。三伏的热天,日光上澈,金碧焕然,泉水透骨凉,寒气动寺壁。这里是游人避暑的绿地水乡。

《峄县志》记载,十里泉景点,历代沿修。元代(公元1298年)峄州知州王天祥“开田浚渠、灌溉四郊”;明嘉靖间,峄县县令许宪,重建殿宇,修饰一新;清代(公元1777年),峄县知县张玉树进行大规模的翻新扩建,并清淤扩池,调河挖渠,把许池绿波的自然美与泉乡农家的庄田美综合布局,达到华而实的最佳境界……

荀卿祠作为人文景观,在许池绿波景点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荀卿名况,赵国人,世称荀子,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先秦时期的韩非、李斯等著名人物皆出其门下。战国时期,峄县地区隶属兰陵。自公元前255年,荀卿两次出任“兰陵市长”,长达十八年,去官之后,家居兰陵八年,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终老于此,葬于此。荀卿后半生的心血与汗水,全都倾注这一方水土,为当地人民作了许多好事。兰陵镇建荀卿墓,峄县建荀卿祠,缅怀先贤,体现了民心。

荀卿精神是柔美而强劲的清风,为天真纯洁的许池激浊扬清;净化着游人的内心世界。
                 

三、湖口观渔


    湖口位于微山湖东岸韩庄镇(今属微山县),是大运河从微山湖擦肩而过的出水口;是韩庄至台儿庄河段“峄县八闸”(韩庄闸、新闸、巨梁桥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迁闸、台儿庄闸)的第一道闸门。

韩庄湖口双闸在历史上具有响当当的名气。雄伟的三座闸墩矗立,两道闸门大闪;组合式的闸板控制着大运河水流量。清顺治(公元1653年)间,在重修湖口双闸的同时,与两侧加筑了拦湖石坝。为游人提供了湖口观渔的平台。在岸边遥望从湖里返回的渔船,气象万千,各有情趣。可是,更美的看点是观赏鱼群的表演——

    夕阳西下的傍晚,游人立足湖口,向西眺望,波光如镜,一马平川;白茫茫、银灿灿,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正值昼夜交接的时光,恰是水生物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时刻。五花八门的鱼群,涌集湖口,追逐戏耍,花样百出。有的跳高、跳远;有的击尾、搏斗。有的浮俯水面翻浪花,赶新潮,尽情作态,各显其能。在晚霞余晖的映射下,鳞光闪闪,五彩缤纷。出水的鱼都成了变色龙。与其说这是一幅鱼乐图,倒不如说它是体育运动会和健美操大赛。

    目睹了“鱼跳龙门”的画面,接着要欣赏“真龙天子” 的手迹。湖口东边,在“湖神庙”、“金龙庙”、“四大天王庙”、“观音堂”、“文帝庙”等建筑群中簇拥着格外醒目的“御笔亭”,这是游人必到之处。

    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峄县八闸第一闸所在地的韩庄镇,当他看了重建一新的湖口双闸时,喜不自禁,触景生情地为峄县地方官题诗加勉。乾隆御笔的碑文是:

      韩庄实泄微湖水

      筹涸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益

      每因触景忆贤臣

    皇帝一言九鼎。乾隆把基层官员誉为贤臣,在封建王朝少见。乾隆御笔为后来万年闸建立“三公祠”、“杨公祠”,纪念明清两代治理运河有功的几位水利官员,留下了伏笔;为加强峄县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最高最强的精神动力。
                        

四、仙坛晓翠


    仙坛山亦名凤山,座落峄县城北。仙坛山名字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是明代县令在山上筑“三坛”;祭祀天地、山川和五谷之神。二是传说有仙人在山上设坛作法,炼出仙丹,乘鹤而去。仙坛山腰围着扣环严谨的三道箍,因而又名玉带山。《峄县志》记载,从古缯州、承县、兰陵郡、峄州、峄县等历代沿革中,虽经十几次改制,三迁城址;但总是以仙坛山为靠山。因此,仙坛山是“镇邑之山”,是峄县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仙坛山顶峰雄秀,山体端严,华盖如伞;原始植被郁郁葱葱、万顷一碧。人们只能看到它那绿波中三道箍、七条脊的大体轮廓;看不见它的肌肤和它的真面目。清晨,寂静的林丛就像一团团、一簇簇水灵灵的翡翠堆积在一起;滴溜溜地摇摇欲坠;山霭夜雾悠然飘逸,为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浮影。在朝晖的映照下,层层金碧,随风荡漾。山下城郭、村落竹木浓荫,缭绕着缕缕炊烟;上下一色,远近连青。似乎人间的万象万物都被包装在翠绿的纱帷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特别是经过雷雨梳洗和风雪沐浴的山体;那种如黛如苔的洁净和红装素裹的柔情;才是仙坛晓翠最出色的时候。



古人的传统审美观侧重于“雾里观花”的朦胧美,“对酒赏月”的含蓄美,“丹青仕女”般的清纯美;以及原始的美、朴素的美;仙坛晓翠符合这些美的条件。峄县先民重视生态文明、热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因此,把仙坛晓翠列为峄县八景之首。
                        


五、青檀秋色

    峄县城西八里的云峰山,因山间长满了青檀树,又名青檀山。青檀山与西面的汉王山对峙,间隔一条开阔的通道,叫做青檀峡谷。峡谷后的佛院建于唐代,原名云峰寺,但早被青檀寺之名取代。寺后一座石楼独立,上书“金界”二字。传说岳飞在抗金战斗中患有眼疾,基于他的亲密战友韩世忠驻防峄县台儿庄,他曾在金界楼疗养。因此,人称此楼为岳飞养眼楼。

    养眼楼东侧稍北,一处凸形的天井顿开,这里是暴雨之后,成千上万只蝴蝶举行集体婚礼的“蝴蝶谷”;接着是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九间棚溶洞”及“百步狼牙石”。穿过天桥北上,峰回路转又一山;因明代庄靖王安葬山间,俗名王坟山。

    青檀寺的前后殿堂与僧房亭台气势恢宏;红墙青舍的四合院隐居在两山悬崖的那些遮天蔽日的青檀丛中。《峄县志》记载“一泉在院内,水停不流,水中有青红二蟹……另一泉自右侧出,南流(汇成青檀湖)至肖家庄东入金柱河。”青檀寺是北方罕见的水中寺院。厨师做好了饭菜,放在一个船形的托盘中,从水上漂浮到餐厅,不须跑堂的仆人跑来跑去的送菜撤菜。因此,人称此泉为“跑堂泉”。

    在青檀寺,青檀虽然是“贵族”,但它和石榴、大枣、柿子、银杏、紫槐、绿竹、翠柏等30多个“少数民族”相处密切。金秋时节,青檀叶儿变黄,丛林尽染;把漫山遍野化为黄色的海洋;间杂其它树木,迷彩斑斑地点缀着波头浪尖;林海叠浪,波澜壮阔。

    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青檀秋色因山水捧场而更加艳丽。被《金》学界认为是《金瓶梅》作者“笑笑生”的贾三近,酷爱青檀山,“买田结舍此山西”;他还牵头成立了“青檀诗社”,以文会友;承上启下地把青檀文化发扬光大。

    青檀秋色固然美,但它枝干伸缩婉如虬龙,盘根突起壮若驼峰的体态更加美,尤其是它咬定青山,破石而出,横空问世;在缺乏水土的峭壁间长成千年不老的参天大树,内在的精神美,美于它的一切表象。因此,人们把青檀精神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据专家论证,青檀靠吸取岩石中的化学营养生长,岩石靠青檀做保护伞,以抵御外界的侵蚀和风化。二者相依为命,强强结合,形成“檀石一家”的奇观。因此,人们把青檀精神称为“与石俱进”的精神。

艺术家把青檀山称作“天然”的盆景大世界。


六、君山望海

    君山,在峄县城东北七十里,汉代叫楼山,魏晋时叫仙台山。传说有农夫王老抱着牛犊爬上山顶,开荒种田。由于山高路险,“无吏催租到天边”,他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因此,君山又名抱犊崮。

    抱犊崮底座像金字塔,顶端呈蘑菇形;造型独特而美观。素有“天下第一崮”之称。《峄县志》记载,“山上一石池,仅四五尺,大旱不涸,井深丈余,水清碧不可穷。”标志着“山有多高,水又对高”的地灵气韵。

    抱犊崮高九里,周四十里,圆圆的崮顶,固若金铸。悬崖千仞,铜墙铁壁,山势险要,地形复杂,是历代兵家用武必争之地。民国初期,草莽英雄孙美珠、孙美瑶扯起“建国自治五路联军”的大旗,以抱犊崮为根据地,举兵造反。1923年5月6日,孙军在临城火车站附近,劫持了美、英、德、意等27名外国人质,藉此要挟北洋政府。这场轩然大波震惊世界。在国际社会留下了不大不小的一页风云史。因此,抱犊崮扬名中外。

    君山为“君”,周围的山山岭岭皆臣服脚下。君山的原始植被率达百分之百;山上山下,一绿到底。兰天晶晶,白云缭绕,给人以天马行空的闪念,山下大千世界的万种风情,历历在目;人们仿佛置身于立体的版画之中……

    君山离海三百里。当风高气爽之际,观海景、看日出具有理想的能见度。凌晨观海并不美,这时迷雾茫茫混沌未开,不明不白,一塌糊涂的样子;渐渐地,缓缓地,云海里透射出一团团紫雾,藉着朝霞洒向天边;从海底捧出一轮金球。旭日“亮相”的表现形式,每天都有新花样。有时,偶尔露面,又立即潜回,几进几出,最后才定位;有时突然跳起,含笑高空,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瞬间,海宴升平,天地间充满了光明,

君山望海,令人回肠荡气,耳目一新;而且常望常新。太阳从东方升起,每天都是新的。让人们迎旭日,披朝霞;以新的心态开始“新一轮”的生活。
                     

七、仙洞悬云

    峄县城东十里,有一座多峰的青石山。据《后汉书》、《峄县志》等史料记载;东汉初期,海西王董宪叛乱,光武帝刘秀和大司马吴汉率兵征伐,当地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因而亦名进食山。另据,“青石山即古石城”的记述。东晋咸和中(公元326——335年),刘续的军队占领兰陵石城,即此处;因此,青石山又名石城山。

    青石山东峰之阳有仙人洞,以仙人洞为中心有玉皇洞、八叉洞、滴水井、无名洞、牛角洞、会真洞、朝阳洞、星星洞等多数洞穴。

    传说有南极、北斗两位神仙在洞中下棋,一个年轻的卖鱼郎撞进山洞观棋,一盘棋未尽,卖鱼郎匆匆离开。回到家时,他的儿子已经抱儿子。仙人洞便由此得名。

    仙人洞西侧是一道山谷,在古木阴森,泉溪出没的幽静中,这个独立的风景点尤为突出。南端是百尺悬崖结成磐石屏障的“高山流水”。往北有“桃花台”与“碾月坡”两景对映并各有各的亭台,石屋等建筑物陪衬;凭借这里花木风月的特征,显示自身的灵气。这些景点具有明代给事中,书法家柴奇的题碑及题壁。山谷之西,在曲径通幽的山湾里,一个端庄、苗条的小山头突兀而立,酷似出“洞”的仙女醉伏林丛的形态。因此,山湾叫做“美人湾”,山头叫做“仙女峰”。再者,仙人洞下有一个奇石像龙,头角天成,形神俱猛;龙颔下有石盂,盂中水不涸不溢,冬夏持平。这个奇异的怪现象与仙女峰美丽的造型,都在默默无闻的“傍大仙”,为仙人洞增添“仙气”。

    仙人洞洞口高3米,宽4米,进入洞口便是豁然宽敞的开扩地,有两叉洞道往里延伸,人们须俯身而进,深不可测,另有一石穴向洞上层挺进,狭窄弯曲而透光,通往山顶岩壁间的“天窗”。

    夏日,骄阳似火,湿热的仙人洞闷如蒸笼,充满了蒸气。在暴雨乍停,晴空万里之时,山风冲进天窗与洞中的空穴风联袂,导演着“仙洞悬云”的拿手戏。蒸气流涌洞而出,向洞外喷云吐雾……这时,青山空灵秀,草木分外青;飞瀑百尺,在峭壁间挂上了水帘,直泻洞下,仙人洞府的庙堂亭台,俨然似仙宫的琼楼玉宇,飘浮在白云缭绕之中。

人们在山下遥望,看不清仙洞悬云的具体表现,只看到仙山的神秘色彩,似凡而非凡的景观;恍然间,疑是仙境,浮想联“仙”。
                     

八、刘伶古台

    刘伶古台在峄县城北十八里的寨山北麓,刘曜村旁。一个东西长近60米,南北宽40多米的古老的封土堆,人称刘伶酾酒台。

    据《晋书》、《齐乘》、《峄县志》等史料记载,刘伶,字伯伦,西晋时期沛国(今安徽宿州市)人,官至建威参军;他才调绝伦,为“竹林七贤”之一,有奇文《酒德颂》为其代表作。刘伶生性正直,倜傥豁达、放荡不羁,喜欢郊游。他最大的特点是有斗酒之量。在晋武帝泰始初(公元265年)一次论政会上,刘伶应对政策时敢于讲真话,不趋炎附势;而力陈己见,极力宣扬无为之化的主张;触怒了当权者而遭受打击。会后,同僚们均被朝廷擢升高官,唯独刘伶罢官归家。晚年,刘伶乘鹿车携酒出游,命家人荷锸相随。刘伶特别嘱咐家人“我醉死在哪里,就地埋在哪里。”他着重声明要自选归宿。

    刘伶台坐落在峰峦连绵的拥抱中,青山隐隐;前傍一条孤怪的“倒流河”,绿水悠悠;另一方五谷飘香,瓜果亮色的田园里,赤情烈烈;土台周围的涌泉营造一片山间湿地,展示着特异魅力。此处,得风近水,空气清新,内含灵韵;可观赏千谷万壑、山光岚影;可聆听野岭啼鸟,月下溪风。大自然的恩赐,给生平失意的刘伶以惬意的慰抚。他登高台、临清流、吞吐于山水之间,狂饮暴醉、一醉未醒,死于此处。刘伶台北半里便是刘伶墓。

    多少古圣贤,死后湮灭。刘伶却留下里酾酒台;而且成就了他“一代酒星、千秋醉仙”的英名。

    因此,刘伶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代名词。

    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在为刘伶撰写的碑文中说,刘伶是“达人”不是“酒人”。他因为忧国忧民而无能为力,才借酒消愁,游戏人生。凭刘伶的美德,才配埋骨在这个美景中。明代御史王瑛在凭吊刘伶台时,见周围的泉眼只能冒出水,不能冒出酒。因此,他替刘伶发出“悔不当时葬酒泉”的感慨。

   “刘伶古台”是绿水青山于田野山村交汇之地;是风花雪月大起大落的多变之处;它有浪漫主义色彩;它蕴含着抽象的美、怪异的美;它处在浓烈的乡土气息的氛围里,又具有返朴归真的美。刘伶古台之美恰恰与刘伶的品德美相吻合。


(都昌网-www.dcxw.org)转载
跳转到指定楼层

都昌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都昌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都昌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都昌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隐私条例|手机版|小黑屋|商务合作|

[loop]
{title}
{summary}……(阅读全文)

GMT+8, 2025-1-12 21:02 , Processed in 0.383554 second(s), 55 queries .

©CopyRight 2014-2016 DCXW.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都昌网 版权所有:九江市罗莎数码影视有限公司

( ICP备案号:赣ICP备14006325号 )